什么是孝?
孝是人的道德根本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,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。
为什么要孝?
水有源,源远流长;树有根,根深叶茂。父母是源,父母是根,父母的恩情比山高,比海深。
母亲怀胎十月,妊娠呕吐,吃不好,睡不好。身体不舒服,生病也不敢吃药打针,唯恐伤着腹内胎儿。
生产时,母亲痛得撕心裂肺,闯的是“生死关”。
如何尽孝?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讲。
一、孝身
首先,养父母之身,也就是孝“身”,要在父母的衣食住行上留心、用心。
衣:四季更换的衣服要为父母及时准备好,款式、颜色、价格都要买适合老人品味的,老人若是不愿穿,就是不适合。
食:让老人口福不缺。老人想吃什么,就马上给老人准备,尤其是新鲜水果一上市,瓜果梨桃都买给父母尝尝鲜。要考虑到老人运动量小,消化功能减退,多给他们做些好消化的食物。要确保食物少盐、少糖、少脂肪,既健康又美味。
住:要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,给老人提供最好的住所。如果与老人同住,尽量把阳光充足、空间较大的房间让给老人住。老人睡眠轻,稍有响动便睡不踏实,要尽量给他们准备大—点,质量好一点的床。
行:人老腿先老,行动要有人搀扶。主动给他们买些辅助工具,比如拐杖和轮椅。多陪老人出去散散心,领着他们去旅游或是去附近的公园走走。
“孝”是真心诚意的付出,是尽自己的本分,让父母放心,不给父母添麻烦,才算真正的孝。
二、孝心
处处顺父母的心,称之为孝“心”。“顺”即顺从接受父母的言教,让父母安乐,放心。
人老了,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就多了,我们要理解老人的心情,顺老人的心。
“父母所爱之物,我必爱之;父母所爱之人,我当敬之;父母所愿之事,我当奉之。”
意思是告诉人们,一方面让老人想到我们就高兴,不让老人牵挂,让老人放心;
另一方面,要帮助老人解决他所牵挂的事,让老人安心。
子女要做到身体健康、品德高尚、夫妻和睦、建功立业。
《孝经》中这样论述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
就是说,一个人的身体、四肢、毛发、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,要特别地加以爱护,不能轻易损伤,这是孝的开始,是基本的孝行。“
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”就是说,如果做事遵循自然规律,扬名后世,彰显父母的恩德,这是孝的最高标准,是圆满的、理想的孝行,是对父母养育的最好报答。
相反“德有伤,贻亲羞。”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,做出伤风败俗的事,不仅让父母担心,还会让他们羞愧难当,是大不孝。
父母都希望子女成家后,夫妻和睦,幸福美满。然而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碰碰,不管矛盾大小,都要及时化解,不要向父母传舌、告状,要报喜不报忧。夫妻共同孝敬双方老人,才能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。
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,顺从父母要有原则和智慧。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,儿女如果盲目顺从,使他们陷于不仁不义的地步,那不算真孝。但也不要当面顶撞,应小心劝导他们改过向善。劝导时态度要诚恳,声音必须柔和。
三、孝言,是在老人面前说话态度和蔼,不大吵大叫。
四、孝言:对父母说话温和,不大声顶撞。
五、孝色,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,在老人面前都要笑呵呵的,和颜悦色。大孝难,孝色更难。虽然难做到,但要尽力去做好。
孝还可分为小孝和大孝;近孝和远孝。
小孝孝于庭闱,大孝孝于天下;近孝孝于一时,远孝孝于万古。
“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”所谓孝,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,然后效力于国家、恪尽职守,最终建功立业、服务大众,这才是孝的圆满结果。
最后,要常把圣贤故事读给老人听,让老人安心、快乐;同时,子女不管父母慈不慈,但问自己孝不孝。要继承祖业,弘扬家风,立志超过前辈。
孝顺的故事:
①恣蚊饱血
一个孝子在蚊虫肆虐的时候,怎样不让亲人遭受蚊虫之害。这是《二十四孝》中的第十七则故事。
吴猛是晋朝豫章(今江西南昌人)。从小就十分孝顺父母。吴猛家里很贫穷,床塌上没有蚊帐。南方蚊子多,每到夏天,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觉。
八岁的吴猛心疼劳累了一天的父母,为了让他们睡个踏实觉,他想了一个办法。每到晚上,吴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。小小孩家细皮嫩肉的,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,且越聚越多。吴猛却任蚊子叮咬吸血,一点也不驱赶。
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我身上的血,便不会去叮咬父母,八岁孩童的这种想法真是可笑,却让人笑不出来。虽然其法不可取,但仅有对父母爱到极点,才会有“痴傻”的行为,这是一颗多么纯净的童心啊!
从一个孩童的心灵表现出人性的纯真一面,即是孝,这种骨肉之情的孝,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。
孝顺的故事:
②弃官寻母
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,寿昌庶出,其母刘氏是朱巽之妾。朱寿昌幼时,刘氏被朱巽遗弃,从此,母子分离。朱寿昌长成之后,荫袭父亲的功名,出而为官,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,先后做过陕州荆、南通荆,岳州知州,阆州知州等,然而他一向未得与生母团聚,思念之心萦萦于怀,以至于“饮食罕御酒肉,言辄流涕”,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,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,均杳无音讯,为此他烧香拜佛,并依照佛法,灼背烧顶,以示虔诚。宋熙宁初年,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,嫁为民妻,他又刺血书写《金刚经》,并辞去官职,与家人远别,千里迢迢,往陕西一带寻母,并与家人道:“不见母,吾不返矣”,精诚所至,朱寿昌最终在同州找到了自我的生身母亲,当年母子分离时,寿昌尚年幼,五十年后重逢,老母已七十有余,寿昌也年过半百了。原先,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,改嫁党氏,又有子女数人,寿昌视之如亲弟妹,全部接回家中供养,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:“嗟君七岁知念母,怜君壮大心愈若,不受白日升青天,爱君五十长新服,儿啼却得偿当年……感君离合我酸辛,此事今无古或闻……”。王安石诗云:彩衣东笑上归船,莱氏欢娱在晚年,嗟我白头生意尽,看君今日尽凄然。从此,朱寿
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,孝子之名得于遐迩。朱寿昌官至司农少卿、朝议大夫,中散大夫,年七十而卒。朱寿昌弃官寻母一事,历代广为流传。天长秦栏旧有朱孝子墓,明弘治年间,曾立碑于墓侧,嘉靖年间,建孝子祠。
③孝顺的故事:
子路,春秋末鲁国人。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。尤其以勇敢闻名。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,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。
有一次,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,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,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,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
于是,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,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,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,子路忘记了疲劳。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。